今年5月,区畜牧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庙坝镇,对我区近两年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打造“川南肉牛之乡”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与镇、村、组干部座谈,与专业合作社成员和肉牛养殖户广泛交流,掌握了该镇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为我区全面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增强“川南肉牛之乡”实力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我区发展肉牛产业,在市、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及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始终将肉牛产业作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建设川南肉牛之乡的意见》、《现代畜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多措并举,已初步形成以庙坝镇、何市镇为中心的肉牛产业带。
从2007年庙坝镇发展肉牛产业打造“川南肉牛之乡”以来,通过短短五年的发展和培育,肉牛产业已初具规模。截止2012年4月底,庙坝镇肉牛出栏4592头,同比增长16.3%;存栏肉牛6830头,同比增长14.8%;共建了8个肉牛示范村,养牛农户1350多户。
二、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为打破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解决肉牛养殖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冬季饲草饲料短缺问题,该镇加大整合创新力度。一是在总结过去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借鉴、消化、吸收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初步形成了以蚯蚓养殖为核心的“肉牛——排泄物——蚯蚓(沼气)——牧草(生态鱼、林下鸡、水果)——肉牛”的循环养殖模式。二是大力推广秸秆微(青)贮技术。在庙坝镇推广秸秆微(青)贮养殖技术,新发展秸秆养畜示范户5户,为全区农作物秸秆利用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鼓励以糟类代替部分日粮。目前,该镇应用较广的包括木薯糟(DDS)、高粱糟。通过一系列措施,既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还有力促进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
(二)狠抓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是增强合作社联接能力。鼓励专业合作社从事实体经营,增强合作社经济实力,提升合作社在与龙头企业合作中的话语权,严格做好统一供种、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技术服务“五统一”生产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上连加工企业,下连养殖户,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二是规范合作社经营管理行为。通过合作社党支部和村级肉牛市场信息员,对合作社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杜绝在犊牛销售中哄抬市场价格和育肥牛销售中恶意压价等行为。三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与四川鑫山牧业、重庆丰都肉牛屠宰加工厂等建立合作关系,有力拓宽了肉牛销售市场。
(三)加强标准化循环示范园建设。为进一步加快肉牛生产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肉牛养殖标准化水平,以庙坝村肉牛标准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创建大学生示范园为载体,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肉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园区养殖户肉牛存栏呈逐年上升,养殖效益也逐年递增。
(四)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构建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庙坝镇肉牛专业合作社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科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肉牛产业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技术培训。全力争取纳入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培训范围,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立志教授、西南大学动物科学院魏学良教授和成都市农科院吴永胜所长多次到庙坝镇开展技术培训。三是组织人员考察学习。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到双流县菊乐奶牛养殖场、鑫山牧业公司和简阳大众公司学习以蚯蚓养殖为核心的循环养殖技术,到宣汉县考察“蜀宣花”乳肉兼用牛,为下一步品种的引进推广打下了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牛源供应日趋紧张。肉牛为单胎动物,且繁育周期长,养殖比较效益低,养殖户养殖能繁母牛积极性不高,同时,辖区内没有肉牛繁育基地,育肥犊牛主要从外地购买。就目前市场而言,牛源严重不足,导致犊牛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宣汉、中江、平昌等地的杂交犊公牛价格基本比2011年同期、同品种高出近1000~2000元。
(二)养殖使用土地困难。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制约养殖户发展和扩大规模的一个瓶颈,特别是进入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的要进行调整难度更大,且程序繁琐、调修时间长。同时,在新建养殖场时,国土、建设方面的报批、审核程序复杂,制约了“川南肉牛之乡”的提质和扩面。
(三)发展资金后劲不足和贷款难度大、利息高,养殖户深感压力大。肉牛养殖是一项养殖时间相对较长,养殖所需购买犊牛、饲养成本等资金量较大。目前,养殖10头肉牛的适度规模户,需购买犊牛(2~5月)3~5万元、到肉牛出栏饲养成本3~4万元,出栏10头肉牛共需资金6~9万元,养殖户常常出现资金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养殖户的发展。
(四)养殖户承担保费比例过高。自2010年我市开展区域性肉牛养殖政策性保险试点以来,有力降低了肉牛养殖风险,提高了农户养殖积极性,但养殖户普遍反映承担保费比例较高。肉牛政策性保险金额是2000元/头,保险费率是9%,除去市、区财政各承担保费180元的30%外,养殖户需承担保费的40%即72元/头。以存栏100头的养殖户为例,一年应交保费7200元,相当于3头犊牛的购买成本,按目前养殖水平,死亡率不到1%,导致养殖户参保的积极性不高,也为巩固和提升“川南肉牛之乡”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五)种养结合循环养殖模式仍局限于小范围和低水平。目前,我区以牛粪资源化利用为关键技术的种养结合型循环养殖模式在探索中不断进步。但作为一种新兴的、处在推广示范阶段的发展模式,还未引起企业和养殖户的普遍重视,由于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种养结合型循环养殖模式总体应用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主要靠动员有意愿的肉牛养殖场(户)小范围的进行示范推广,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形成产业化还相距甚远。
(六)松散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亟待完善。目前,肉牛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还是松散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公司与农户在本质上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效益机制联系不紧密,两者之间没有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有时还甚至存在经济利益的纷争,双方缺乏信任,导致“订单养殖、合同收购”有时还只是一纸空文。
四、对策
(一)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肉牛产业体系。一是推行“母牛寄养、仔牛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司融资购买能繁母牛,能繁母牛的所有权属归公司,无偿提供给农户饲养,所产下的小牛全部归农户所有,小牛根据市场随行就市,在价格同等的条件下,由公司优先收购,从而扩大能繁母牛存栏量。二是鼓励合作社建立或者参股养殖加工企业,开展实体经营,农户作为合作社的股东,相应地成为公司所有者,这样公司与农户之间通过合作社构成紧密型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引进示范、推广“蜀宣花牛”乳肉兼用型品种。“蜀宣花牛”是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以宣汉黄牛为母本,选用原产于瑞士的西门塔尔牛和荷兰的荷斯坦乳用公牛为父本,历经30多年培育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新品种。其具有生长发育快、乳用性能好(一个泌乳期平均产奶量达到4000千克,每头母牛一个泌乳期可增加1万多元收入)、肉用性能佳、抗逆性强、耐粗饲、适宜中国南方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自然气候及农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