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大安区牛佛镇自古以来为川南繁华之地,积淀着深厚的民间文化。近年来,该镇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对镇域环境的有机更新与再造,千年古镇再度焕发青春。2010年以来,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四川省十佳魅力风情名镇、自贡市10大最美乡镇等称号纷至沓来。这既是对牛佛镇环境打造、历史文化风貌塑造的肯定,更是对她未来发展的鞭策。在全市加快推进“两化”进程,建设“五个自贡”,构建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之时,牛佛镇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努力为“文化自贡”添砖加瓦。
古镇民俗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牛佛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建镇历史、镇名由来,以及沉积的政治文化、掌故逸闻、民间传说等,构成了一幅烂丽多彩的历史风情画卷。
时值今日,行走牛佛古镇内,仍能看到传承完整的弹棉纺线、木器竹编等各类精湛手工艺,千百年经久不衰的川剧座唱及舞龙灯、划龙船、牛儿灯、花灯等民俗活动。
1985年,牛佛镇的业余川剧爱好者按“抢救、继承、改革、发展”这一振兴川剧的八字方针,自发组织起两个业余川剧座唱队,长期活跃于古镇之内。到目前,镇内各社区也相继成立了川剧座唱队,若是婚庆、寿宴、丧葬有人邀请时,他们便乐此不疲,为其服务。
耍灯是牛佛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旧时,每遇逢集之时,牛佛镇大街小巷万头攒动,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特别是每年春节初一至十五镇上街头的耍龙灯表演,这一传统的民间文艺,经古镇人代代传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给节日增添了无限喜庆祥和气氛。牛佛镇文化民间传统节目繁多,传承至今的还有龙灯、花灯、牛儿灯和莲圈等。现在每逢正月和镇上平时搞的一些庆祝活动,各社区都要组织大龙灯表演,各村、社的一些舞龙爱好者也要自发组织一些小龙灯表演活动。如今,牛佛的“耍龙灯”民俗活动已列为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牛儿灯”也是沉积在这个千年古镇民间的一种表演形式。其灯由三人表演,其中两人一前一后半蹲着,上面披着用青布制作的牛身,表演时,二人配合协调,做牛跑跳、翻滚、躺卧等动作,另一人扮放牛娃,背着装有一点青草的小背娄,伴以锣鼓声,唱着牛儿调,挑逗牛儿取乐。
“花灯”是牛佛古镇传承至今群众喜爱的民俗节目。“花灯”由一男一女扮演,男扮“三花脸”,女扮“幺闺”。幺闺衣着妖艳,言语妖媚,举动妖气,不时卖弄妖娆;“三花脸”则装扮丑陋,表演丑态,衣着褴褛,手摇烂扇,与“幺闺”对唱莲花闹,金钱板或四川喜剧选段,相对戏舞,主动配合,让观众笑声不绝。
划龙船,也称龙舟竞渡,又称抢鸭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过去,牛佛古镇每年端午节都要在开阔的沱江河面举行龙舟竞渡。划龙船一般都是政府主办,各参与单位协办。每次举办龙舟划船活动,周边四乡八邻的群众会聚牛佛古镇,沱江河两岸人山人海,喝彩声、笑声、掌声响彻沱江两岸。纯朴的乡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古镇的古建筑、青石板街一道为自贡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记忆,并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成为了一种稀缺的人文、旅游资源。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随着近年来镇域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攀高,古镇人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每当夜慕降临,在牛佛镇街头院坝处处欢声笑语,由社区业余文艺队与社区居民一道举办的一场场晚会定格为“幸福自贡”的幅幅写真。前来观看的居民既是观众,也是演员,兴趣来了也上台和文艺队的演员们载歌载舞,高歌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赞美我的家乡牛佛镇》等歌声,道出了古镇居民的心声,这只是该镇健康向上群众性文艺活动的一个缩影。
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给予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支持,各社区相继成立了川剧座唱队、老年演出队、男子篮球队等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目前,该镇现有业余文艺队10支、篮球队2支、川剧座唱队4支、大龙灯表演队2支,每年都要举办文艺演出30场次,送戏下乡达50场次。尤其是镇老年歌舞队,规模庞大,制度健全,演员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46岁,场场演出都能吸引上千观众。
近年来,镇老年文艺队多次到牛佛、庙坝、王大山等敬老院为老人举办川剧、京剧座唱演出,每到演出结束时,敬老院的老人们总是依依不舍。一次,文艺队到王大山敬老院座唱,一位近80高龄的老太婆拉着文艺队队员的手激动地说:“你们唱得太好了,我活了这么大的岁数,还没看到这么好的川剧座唱,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爱好音乐的王爷庙社区党总支书罗桂芬、副书记龙怀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艺活动作为提升居民素质,建设和谐社区,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社区先后成立了平安演出队、霞光艺术团、新世纪演出队等群众性文艺队伍,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成为居民们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以前没什么事,只有靠打麻将消磨时光,现在参加文化活动后,精神也好了,特别是我们婆媳一起参加活动,无形中使家庭更加融洽和谐。”一位常参加活动大妈高兴地说。
近两年,镇党委、政府还着力建设农家书屋,把农家书屋作为村民学习充电的一个载体,使之成为广大村民业余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全镇33个村都设有农家书屋,藏书涉及政治、经济、农业、科技、文学等书籍1.5万余册。每个书屋由专人负责管理,并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经常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等读书活动,切实改变了农民群众原有生活休闲方式。
依托厚重历史亮出古镇名片
牛佛镇是沱江商贸大埠之一。在古镇这个历史大平台上,前人先辈留下了“九街十八巷”、“五省八庙”、众多宫祠等名胜古迹。如何让祖先留下的这些“宝贝” 发挥巨大潜能?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邀请来省、市专家考察、会诊,为打造古镇支招,详细制定出《牛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确定了名镇保护的总体思路:恰当确定牛佛镇性质,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应更加明确以商贸旅游经济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向;合理调整镇区城市功能布局,强化名镇古镇区的商贸、文化旅游职能,促进名镇古镇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整体保护城市格局和城市形体,抓住牛佛古镇区“九街十八巷”型城镇形态和山水相依的基本特征,注重保护名镇整体格局和山水城市风貌;整体保护古镇传统街市风貌,强调名街区历史原真性的保护,体现名镇悠久的历史文脉;重点保护名镇以商贸文化为主体的会馆宫祠和文物古迹,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原则和措施;注重保护名镇乡土民俗文化和奇人轶事文化等非物质遗产所构成的名镇历史文化环境,作为名镇传统风貌特色的延续。
据此,镇党委、政府正以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契机,聚力打造三张文化名片,提升古镇形象:一是打造古镇老街、会馆宫祠文化名片。牛佛镇以“九街十八巷、五省八庙七栅子,河北老街隔河望”的古镇风采享誉川南,清同治年间,牛佛古镇逐步形成了八庙完善的宫庙,它们是当时精湛建造艺术的展现,也是古镇文明的标志。二是打造乡土民俗文化名片。牛佛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如今将在保护众多传统文化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整理,使之成为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三是打造饮食文化名片。牛佛烘肘是由牛佛古镇的名厨在川味烘肉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其色泽棕红、壮如皇冠,流传至今成为自贡市传统名特食品、自贡旅游纪念佳品。去年香港凤凰卫视《中国地名故事》摄制组一行走进牛佛古镇,将镜头对准了“牛佛烘肘”,使古镇这张美食文化名片深深烙印在了更多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