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03日 星期日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4年第8期>>工作探索
大安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05 13:40:58       作者:吴光华 谢雨薇 彭文丽 刘越川 郎加曲珍       来源:2024中青班

大安区2024年中青班数发展新质生产力调研组 吴光华 谢雨薇 彭文丽 刘越川 郎加曲珍

 

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科技创新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和核心动力,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增量”。

一、调研背景

2023年下半年以来,省委、市委、区委先后召开全会通过相关决定,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先后前往10户企业开展调研,收集6条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见建议,查阅40余篇有关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的文章,大量分析我区科技创新、工业发展方面的内部数据和资料,并结合前期前往杭州学习的先进经验,形成了本调研论文。

二、理论阐释和发展路径

(一)内涵特征

1.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以科技变革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数字智能和绿色低碳为底色,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在要求,通过新科技向各产业、各领域广泛渗透融合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二)二者之间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并且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指明方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总体基础。同时,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找到新增长点,夯实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内在驱动力。

综上所述,大安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通过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大安区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

我区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工业现有在产企业210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9户)、从业人员4.68万人,2023年工业总产值实现76.77亿元。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是我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也是引领大安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一)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一是人工智能等创新资源集聚成势。我区先后与百度、腾讯、抖音等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签约合作项目,通过“龙头带生态”的形式打造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基地,基地已集聚20户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员工1000余人,实现产值3900余万元,缴纳税收120余万元。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7个,其中,院士(博士/专家)工作站7个(含国家级1个)、企业技术中心17个(含省级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中小企业研发机构11个。三是创新主体培育成果显著。大力实施“科小—高企—瞪羚”企业三大工程,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36户、在库总数较2021年同比增长5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户、全市排名第三(含高新区)。支持企业专注细分市场,鼓励企业“专精特新化”发展。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户。

(二)人才引育留用成效初显。一是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制定《大安区“一主两辅”主导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方案》,落实“盐都英才卡”(天府英才C卡)制度,保持与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先进典型推介宣传,人才归属感、认同感增强。二是拔尖人才培育体系初步构建。支持企业人才梯度申报国省市各级人才项目,省级人才申报实现新突破,市级人才不断壮大。现有“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1人、市“双千计划”和“盐都百千万”19人,盐都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个。三是人才招引量质齐升。支持辖区企业参加知名大学高校行招聘活动,近三年成功引进科技研发人员96人、技能人才和一线工人264人,协助百度阿波罗、腾讯云招引员工1000人以上。支持企业柔性引进新能源、核电技术领域人才53名。

(三)技术攻关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科技研发投入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以来,我区企业投入科技研发的资金稳定在1.6亿-2.1亿内,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0.88%1.18%之间,研发投入保持稳定,确保企业技术攻关能力的提升。二是知识产权导向能力凸显。截至2023年末,大安区拥有各类专利1319件(其中发明专利179件),有效注册商标3158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知产”向资产的成果转化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1年以来,全区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个、省级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个,获市科技进步奖各奖项9个。自硬公司硬质合金深井潜油泵零件产品获得工信部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定,华夏阀门成功创成我区首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一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有突破。主动融入自贡建设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联合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所实施中试项目3个,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依托东方龙源创成自贡市(大安)中试产业园,推动创建市级以上中试基地。二是校地企合作领域有拓展。主动了解企业合作意向,推进“政府+高校+企业”产学研用项目合作共建。截至目前,支持沃轮电气、硬质合金等企业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开展市校合作重点项目6个,较2021年同比增长38.2%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有提升。依托天府科技云等技术转移服务平台,2023年征集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参展项目35个,现场签约金额达696.3万元,推动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政策支持环境持续筑牢。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的规定,出台推动存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辖区企业在研发投入、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增强。2021年以来,累计对上争取各级科技资金1300余万元。二是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组织银政企座谈、科技金融培训等活动,促进科技与金融密切对接、高效联动。2023年,我区4户企业获得2731万元天府科创贷支持资金、2户企业获得8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支持。三是科学普及有效拓展。通过定期举办科学技术普及主题活动,开展环境保护、卫生健康等科普宣传,进一步营造了全区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实用技术培训50余次,发放科普宣传读物2万余份。

四、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一)工业发展空间受限,承载能力不足。我区工业空间极为受限,规划中工业用地仅有3123亩,目前可用工业用地仅894亩,且受地域、规划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安工业空间呈现区域分布不均、地块零散破碎、空间地域关联度低等特点,难以承载大型工业项目和存量企业的扩产扩能,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受到制约。

(二)创新资源增量不足,科创主体流失。近几年我区新引进的企业和项目较少,科技含量低,创新主体和资源增量不够。如,2023年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36户中大部分为传统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仅占全市(411户)8.75%。同时,受空间承载制约和环境影响,我区部分科创企业外迁现象严峻,创新主体减少。

(三)创新发展水平不高,研发投入偏低。2022年,我区全社会科技研发(R&D)投入1.65亿元,投入强度(占GDP)比0.88%,虽列全市第二(不含高新区),但与全市(0.96%)、全省(2.14%)、全国(2.55%)差距明显。此外,政府引导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导向作用体现不明显,20212023年,区级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523万元、485万元、401万元,财政投入资金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

(四)自主创新意愿不强,创新活动较少。企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还有差距,缺乏以科技创新占领产业和市场的意识,创新动力弱。如,2022年,69户规上工业企业中,具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只有25户,研发投入超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6户。全区146户规上工业、商贸服务企业中,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四种创新的企业只有12户,占比只有8.57%

(五)人才紧缺日益凸显,结构矛盾突出。受成渝人才政策虹吸、区域条件差异等因素影响,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招引十分困难。如,近年来我区虽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24人,但与市内其他区县相比,差距比较明显。同时,我区车、钳、铆、焊等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且现有主导产业工人平均年龄普遍偏高。如走访了10余户装备制造企业均反映技术工人平均年龄已超过45岁,企业长期发展已受到严重影响。

五、调研建议

(一)聚焦承载力这个根本,推动空间高效利用。一是加速推动规划调整。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加快完善张家坝示范区和大塘山产业园规划调整方案,待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批准后,尽快完成园区规划调整审批工作,为龙头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靠保障。二是抓好园区高效利用。要通过政府收储、协商合作等方式盘活园区闲置资产,加快存量土地报征,积极探索“工业上楼”模式,科学优化现有园区产业布局,提升园区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率。三是全力创建省级经开区。加快园区道路、绿化、水电气、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报告,以创建省级经开区为重要着力点全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聚焦企业这个主体,实施科技赋能发展。一是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围绕“一主两辅”主导产业,结合“智改数转”、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科技赋能、技改转型,加快传统产业强链提质、新兴产业补链建群。二是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支持东方龙源实施“主辅分离”战略,鼓励自硬公司、沃轮电气等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百度、腾讯等创建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考杭州各区县出台的支持企业创新容错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要完善我区政策制度机制,鼓励企业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技创新。

(三)聚焦平台这个载体,加快创新资源集聚。一是推动一批载体项目建设。积极融入西部科学城自贡科创园,抢抓国家超长期国债契机,推动沃轮电气新能源数字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聚集吸引一批人工智能、新能源、硬质合金产业上下游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承载企业。二是育强一批创新平台。围绕金属新材料(硬质合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积极布局创新平台,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是推动一批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辖区企业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平台共创共建,促进硬质合金高品质纳米碳化钨粉、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算法等实现科技项目立项,以校企合作项目的形式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四)聚焦人才这个关键,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一是营造用才爱才环境。始终树立“人才是大安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宝贵的资源和最有力的支撑”的意识,全方位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工作,全面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二是培育各类创新型人才。支持领军型人才在重大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实施中挑大梁、当主角、带团队,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鼓励龙头企业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培养具有本土情怀的研发创新和技能人才,支持推行“产研分离”“飞地研发”等灵活引才机制。三是壮大产业技能人才。探索“政府+企业+职校”的合作模式,引导职业院校紧扣“一主两辅”工业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加强“订单式”委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技能人才,有效解决我区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的问题。

(五)聚焦创新环境动力,激励创新迸发活力。一是夯实人工智能创新基础。抢抓自贡建设四川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机遇,主动梳理并对接全国数据标注前20强企业的方式,形成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方面的企业对接库,通过龙头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对接联系目标企业,寻求合作机遇,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成势。二是创新运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可充分借鉴自贡市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投资上海沃兰特等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地自贡的经验,引导运用总规模50亿元的自贡产业基金,投向我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项目或培育企业。三是全面落实科技领域改革。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要求,严格执行“放管服”改革规定,落实科技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传辅导服务,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激励政策,用好用活各项区级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责任编辑: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