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街是大安区政府驻地,街道幅员面积2.25平方公里,社区4个,居民小组17个,辖25个建制小区,28个居民片区,常住人口约4万人,先后被评为自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自贡市基层党建示范街道。
作为2020年全省44个区县承担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任务的街道之一,我街在区社会治理办公室统一指导下,打造“1519”(即1个社区治理创新支持中心、5个社会组织服务支持平台、19个服务群众的功能坊)社区治理试点体系,构筑社区治理微观基础,形成全域治理生态。率先建立全市首个社工站,培育新兴社会力量,优化重塑基层治理架构,实现从“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的有效转变,社会治理效能明显增强。
一、高标准设计,打造“1519”社会治理体系
以慈善助力。以引导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项目为依托,以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为设计总思路,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助推社会治理。以五社联动。以“五社联动”为重点,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协同发力的联动机制。显五层共享。突出“五层共享”,探索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小区级、院落级诉求逐层协调解决机制。施四级培育。实施“四级培育”,完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院落自治组织多层次培育机制。创三员组织。创新“三员组织”,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的社区院落党团少自治机制。建线上平台。以“燊海云社治小程序”为载体,服务社区居民,形成“线上+线下”的社区治理闭环治理平台。
二、抓好阵地建设,搭建社会组织运营空间
项目推进重保障。为保障项目有序推进,区上成立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分管民政的副区长任副组长的社区治理领导小组,专门督促指导我街社区治理试点工作。街道成立以党工委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为双组长,各班子其他成员和社区书记为成员的社会治理领导小组,组建街道社区治理团队,专门研究、实施、指导街道、社区两级社区治理试点工作,为街道、社区的社区治理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街道阵地重综合。精细调查辖区居民需求,结合“1519”治理体系,邀请成都知名设计企业,结合居民需求和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向区委申请2400平方米的闲置国有房屋并配套区级财政资金15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40万元,设计出完善的龙井街·华大生活馆,实行亲民化改造,专门用于居民办事、休闲、参与各类社区治理活动,作为辖区居民有需求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免费办公场所。社区阵地重便民。在两个示范社区,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便民的场地对群众办事、活动的场所进行了改造。社会组织参与型的红苕地社区专门安排14.5万元用于4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社区居民、党员、社会组织有了自己的会议、活动场地,为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便利;社区服务项目化的广华社区用项目资金安排近10万元打造杨家冲区党群微家和邻里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专门休闲喝茶、看露天电影、儿童辅导、党员学习活动的场所,培养辖区居民通过项目化管理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资金监管,确保社会治理效能
注重资金统一监管。由于省级社会治理资金有限,为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能,街道对示范街道和社区的资金统一监督管理和发包。在试点项目没有专门资金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在区民政局、财政局的指导下,由街道统一组织实施,第一批项目自行采购、第二批项目公开采购,全过程都采取多部门共同参与综合评比,确保了购买服务项目的公开、公平、公正。注重项目过程监督。项目的实施过重中,由街道、社区、社工站负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街道项目的实施,方案报街道社工站审核后实施,街道和社区派人参加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项目的实施,由各社会组织和社区联合实施,确保了社区对项目的过程监督,也增加了社区干部、居民社区治理的意识有治理能力。注重资金及时拨付。为保证试点项目及时有序推进,街道建立了社区治理试点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简化审批流程,严格拨付环节审核。所有项目资金严格按合同约定期限进行审核和拨付,确保了项目各进度阶段在规定时限内结项和验收,得到省三方验收机构好评。
四、引入与培育并举,社会治理成效突显
精准化引入。建立政府、市民双向沟通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探索由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按照“线上招募—线下洽谈—综合评分”的程序,分2批引入成都锦江福艺德、重庆冬青等15个社会组织入驻社工站。规范化培育。完善区级支持、街道指导、社区服务、院落参与四级培育体系,实行“党建+业务”孵化模式,培育区级7家社会企业并无偿提供运营空间,企业辐射周边12个社区近10万群众,联合开展前期品牌推广活动13场。培育社会组织6家、社区社会组织47支、院落自治组织84支。首创党员、团员、少先队员“三员”院落组织,培育党员院落组织11支,团员院落组织7支,少先队员院落组织41支,开展邻里互助、环境微治理等20余场次。项目化运行。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居民群众点单、社会组织出单、政府部门买单”方式,向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院落自治组织发布小微项目51个,开展亲子教育、邻里互助、读书分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342场2万余人次,有效弥补过去政府职能不足、社区服务触角延伸不够的问题,逐步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以及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惠民式运行。通过社会企业联合党支部引领,完善进退机制,突出利民惠民,营业额的10%定捐社区基金,通过“政府补贴+社企让利”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旧城区居民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服务成本过高的问题。如同一家企业的早教课,市场价是135元/节,作为社会企业引入之后降至35元/节。订单式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规模,为居民提供老年食堂、儿童早教、课业辅导、艺术培训等服务。依托“燊海云社治”小程序,创新“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群众诉求”模式,收集各类诉求631条,解决合理诉求577条。
五、机制与载体并重,激活慈善力量公益效能
健全管理机制。在市慈善总会指导下,建立全市首个社区慈善基金和基金管委会,形成“一委、三空间、四平台”运营模式。培育8名募捐专员,实行“社会企业定捐+小微商户月捐+爱心市民自捐”,推动整个治理体系自我造血。规范“线上+线下”公示制度,探索建立“爱心奖章+积分兑换”激励制度。拓宽捐赠渠道。建立区级、街道、社区、院落四级捐赠坊,号召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共建捐赠;推广微信推文捐赠、“燊海云社治”小程序宣传捐赠等“线上捐赠”;做活“童淘会”“益起捐”“一元义拍”等活动捐赠。3大捐赠载体、31场捐赠活动募集爱心资金68333.2元,全部用于社区居民的无偿服务。丰富活动载体。实施关爱行动,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发布心理疏导、物资赠送、劳务服务等小微项目14个,受益1100余人次;实施融入行动,开展元宵佳节包汤圆、慈善一“植”在等公益活动13场,参与居民3000余人次;实施重精患者康复行动,建立重精档案215份,困境人群档案250份,组织心理疏导、简单劳动技能培训,为辖区爱心企业提供代工服务,部分重精患者得到了人生第一笔劳动收入,切实解决了弱势群体管理服务的“真空”难题。
六、交流与宣传并重,带动项目示范引领作用
上级领导充分肯定。项目建成以来,共接待民政部社会救助司、民政厅领导,接待市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长等各级领导调研指导5次,举办市级现场交流活动会1次,参与调研领导对我街社区治理模式、经验、成效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兄弟地市和区县交流频繁。近两个月来,接待宜宾、内江、自贡各区县相关部门或社会组织来访参观交流8次,对我街道社区治理的模式进行探讨,认为我街的社区治理模式有示范性,有较强的模仿和可复制性。外部宣传层级纷呈。项目各类活动通过报刊、电视、新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达47次。其中国家级人民日报新媒体宣传3次,学习强国宣传2次;省级《四川日报》、电子报各宣传1次,川观新闻APP宣传报道1次,封面新闻1次;《自贡日报》、自贡网宣传报道8次,自贡电视台宣传4次;搜狐新闻宣传报道7次,今日头条5次、腾讯新闻6次、新浪新闻5次、凤凰新闻4次。
七、治理成效虽显,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不足
虽然我街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兄弟区县的肯定,但与居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的创新完善。项目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项目的试点有省级资金支持,但后续治理活动的开展缺乏资金支持。社区治理与经济发展衔接不足。当前社区治理工作更多的考虑老旧城市环境改造、老残病等弱势群体帮扶、小区院落问题化解,与我区经济长远发展助力不够。社区治理与我区历史文化衔接不足。大安区做为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的中心地带,更是江姐故里、邓萍故乡,我街道的社会治理没有将治理模式与这些文化有机结合,没有体现出地方文化特色。
八、持续创新探索,再显大安治理能力
加大部门协作,保障治理资金支持。加大与区民政、人社、司法、环保、城管、妇联、残联等部门协作,整合各级资金用于街道社区的社会治理工作,加大省、市、区社区治理资金支持力度,争取与社区治理相关的各类项目资金,保障社区治理试点资金的持续性。立足大安经济,探索服务发展社治模式。变支持“三线”老工业老旧城市劣势,打造老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唤醒老一代创业前辈革命热情,投入到社区治理中来;盘活辖区老厂房、重拾两口塘记忆,与我区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有机结合,打造社区居民美食一条街与饭后1小时休闲圈。深挖大安历史,筑牢社治文化底蕴。将江姐、邓萍精神元素融入社区治理,激发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参与社区治理共建共享热情;在社区治理中打出盐、龙、灯、美食四张名片,探索盐、龙、灯、美食有机结合治理模式,让社区居民珍爱历史文化、宣传历史文化、发扬历史文化,实现社会治理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作者:龙井街人大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