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4年第5期>>庆祝“六一”
大安区:五育共生,向优质均衡迈进
发布时间:2024-06-01 09:23:42       作者:刘华贵 廖楠       来源:区教体局

大安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华贵

大安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 廖楠

 

近年来,大安区紧扣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锚定“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打造特色教育强区、建设体育强区”目标,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深化五育并举,构建五育协调、融合发展的育人生态。

 

铸魂培根,以德立人 学生品格“高”起来

 

大安区坚持实施“全德育行动计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江姐故里”,突出红色教育,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格局。

守好思政课程“主阵地”。突出制度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3个,建立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县级领导指导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制度,严格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突出研训提质,成立区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名班主任工作室3个,建立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近三年开展市、区级研讨课、示范课100余节,教师优质课、论文获市级以上奖53个。突出科研升华,现有区级以上在研课题11个,区纪委、区教育和体育局联合研究的课题《县域内校园廉洁土壤厚植策略的研究》获省级成果三等奖,江姐中学课题《江姐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4331”策略》获市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

建好红色资源“大平台”。深入挖掘“江姐故里”红色教育资源,构建“课中透红”德育课程体系。区教育和体育局主持开发研学课程《弘扬江姐精神品格,争做复兴大任新人》,江姐小学构建“红五育”课程,江姐中学构建“143”红色教育课程。每年开展“红色研学游”实践活动1.7万人次以上。创成“全国红领巾中队”3个、“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1个、四川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1个,区教育和体育局获全省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江姐讲堂”创成国家级终身学习品牌,覆盖师生6万余人次。

做好心理健康“大文章”。抓机制强队伍,建立学生心理预防、危机干预机制,打造星级心理咨询室15个,12所学校配备心理副校长,组织培训2000余人次。抓过程强实效,开展心理健康筛查3.4万人次,依托专业机构对心理高危学生开展连续辅导治疗,创成市心理健康阳光工程特色示范校1所。抓融通强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艺体、劳动融合,与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获省一等奖2个。

 

提质增慧,以智启人 学生脑袋“灵”起来

 

大安区全力推动“提质量行动计划”,推进集团化办学,突出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管理为基础、教科研为途径、考核评价为手段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聚焦减负增效,促素养提升。全面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构建基础课程+活动课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大安区获评“盐都未来工程”中期评估先进区县。全面加强科学教育,创成全国“科创筑梦乡村科技教育特色校”2所,建成嘉祥外国语学校、广华山小学科创教育中心,承办2023年盐都青少年(科技创新)风采大赛“无人机和机器人”比赛,近三年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等获国家和省级奖项500余个,二十七中学校在航空航天模型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27个。

聚焦教学改革,促课堂提质。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依托32个市、区级名师工作室,促成教师、学校教研组、学区教研组、教研员四级团队形成“立体循环”协同教研模式。近三年,开展区级教研活动538次,承办市级以上教研活动101次,新课改培训达6000余人次,教师优质课、论文获市级以上奖896项,课题成果获市级以上奖118项。全面加强督导考核,制定《大安区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方案》,修订《大安区教学质量考核办法》,近三年组织推门听课92批次,开展教学质量专项督查37次,发布《曝光台》21期。

聚焦优质引领,促共建共享。整合教育资源,组建3个学区、6个教育集团,校点覆盖率100%,形成城带乡、强带弱的“1+N”发展格局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的运行模式。开展学区内研讨培训270余次,江姐小学创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广华山小学、牛佛镇中心校创建省领航学校完成省级现场评审。促进优质师资校际交流,近三年共交流校级干部87人次,教师支教、走教200人,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强基固本,以体健人 学生身体“动”起来

 

大力开展“全运动行动计划”,围绕“教会、勤练、常赛”,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初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一个都不能少”体育工作局面。

以体育教学为立足点,扎牢根基。做优做实日常教学,开展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设置足球、垒球、武术、田径等多样化课程,组织区级以上研讨、培训32次,打造有体能、有技能、有爱好的课堂。建设市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6所,将武术操、足球操、竹竿舞等特色体育项目引入校园,打造“快乐大课间”。

以赛事活动为发力点,锤炼队伍。加强对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体育教师补充,近三年招聘教师40余人,组建市、区级体育名师工作室各1个。丰富体育竞赛,定期举办大安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篮球锦标赛、象棋比赛等,开展全区大课间活动评比,形成立足校园、覆盖全员、人人参与的体育赛事格局。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承办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四川赛区)暨“江姐故里杯·巴蜀雄起杯”四川省少儿足球联赛等大赛3次,江姐中学、凉高山小学分获第三届“贡嘠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一、二等奖,牛佛中学举重队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8枚。

以特色品牌为支撑点,激活全局。“江中女足”强者恒强,自组建以来,共获省级冠军15次、亚军26次,为国家队输送队员2名,为高校输送生源142名,成为西南地区赫赫有名的校园足球队。“庙坝武术”异军突起,建成市级武术人才培养基地,近三年在省级以上武术比赛中斩获金牌58枚,培养出全国武术冠军2名。在品牌效应带动下,全区学校体育遍地开花,建成足球基地校16所,创成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国家级8所、省级3所;创成象棋特色学校国家级2所、省级3所;外国语学校垒球队员进入国家队4人,队员颜思语获2023年杭州亚运会亚军。

 

陶情炼艺,以美育人 学生眼睛“亮”起来

 

大安区持续实施“全尚美行动计划”,以美育人,向美而行,健全美育工作机制,初步构建课堂教学、艺术实践、常展常演三位一体美育体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建设“美的”课程。按标准配齐艺术教师,组建美术、音乐、合唱、书法名师工作室4个,打造大安区书法教育中心、江姐教育艺术团排练中心、“牛娃艺术馆”等艺术教育场所48个。教师精品课获省级以上奖12个,论文获省级以上奖6个。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剪纸、扎染、器乐、彩灯、课本剧等特色课程160余门,让每名学生掌握一项或多项艺术特长。

打造“美的”社团。实施“大团带小团”工程,成立大安区江姐教育艺术团,引领学生艺术团发展。各校因地制宜,组建快达小学“草编印象”非遗手工社团、凉高山小学“高山雏鹰”管乐队、凤凰书画传习社等学生艺术社团120余个。近三年,创成省级书画工坊1个,市级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4个,市级美育实践基地1个,市级优秀学生艺术团8个;区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级优秀美育人才培训基地,永嘉小学被评为省级礼乐弦歌教学示范学校。

开展“美的”活动。广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展演、比赛,近三年学生在经典诵读、书画作品、艺术展演等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60余个,作品《盐都记忆》获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回龙镇中心校获全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第一名,江姐教育艺术团参加首届西部学校音乐周展演和全省国庆74周年教师合唱比赛,均获一等奖。积极践行关心关爱少年儿童的承诺,“六一”期间常态化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为孩子们带去欢笑,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关爱成为他们最好的“六一”礼物。组织艺术教育走进社区、文明实践基地,举办剪纸、书法等美育公益课活动68节次。打造“觅本造物”文创品牌,作品在时空龙门镇“拾光书屋”常态化售卖,广受游客喜爱。

 

赋能养性,以劳树人 学生双手“勤”起来

 

大安区不断推进“全劳动行动计划”,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功能,探索出劳动教育“五维四驱”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一校一品”发展格局。

突出“基础性”,构建劳动教育保障体系。重视机制建设,联合10部门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承办全市首届劳动教育现场会。重视场域建设,依托彩灯企业、现代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累计投入700余万元,建立市、区级劳动实践基地6个,建成“绿野星踪”“牛娃耕育园”“趣木舍”、盐文化实践体验馆等校园农场、功能室36个。重视队伍建设,组建非遗传承人、民间工匠、劳动名师工作室等骨干团队,开展区级以上研讨活动15次,优质课、论文等获奖168个,现有省、市级科研课题5个。

突出“实效性”,构建劳动教育实施体系。聚焦课程建设“主阵地”,挖掘“盐、龙、灯”、盐帮菜等地方特色资源,编写《大安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资源》18册,各学校开发《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农耕育人》等校本课程15套,形成区级基础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的“1+N”课程体系。拓宽家校社“多渠道”,各校结合实际定期举办“丰收节”“劳动周”等系列活动,制定家庭劳动清单,开展假期劳动能手评比,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突出“多样性”,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着力督导评价,将劳动教育纳入年终督导评估,研制《大安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创成市、区级劳动教育示范校4所、精品课程6套、精品课例30个。着力宣传交流,“五维四驱”实践模式被“学习强国”专题报道,剪纸社团教师在综艺节目《来活了兄弟》中为嘉宾教授剪纸,回龙镇中心校、鸳鸯学校与都江堰市驾虹小学签订劳动教育合作协议,组建3支队伍参加首届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劳动技能大赛,获团体二等奖3个,助力自贡市获“优秀组织奖”。

栉风沐雨秉初心,踔厉奋进续华章。大安区将坚定不移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眼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夯实德育之基,提升智育之效,强化体育之本,陶冶美育之品,增强劳育之能,踔厉奋发,笃行致远,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大安贡献。

 

(责任编辑:曹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