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3年第3期>>专页·赓续红色血脉
图说遵义老城的“两层城墙”
发布时间:2023-04-10 19:42:04       作者:蒋婧姝       来源:区委党校

中共大安区委党校 蒋婧姝

 

在关于邓萍牺牲前,匍匐在遵义老城下侦察敌情、指挥战斗的史料中有记载:“当时的遵义以湘江河为界分为老城和新城,新城在东,没有城墙,老城在西,筑有内外两层城墙……”。在研究邓萍同志生平之初,笔者一直认为“两层城墙”就是修建了两圈城墙。直到近日进一步研究时才获知,向邓萍报告“是两堵城墙,我们三营爬进去了一连多人,又出来了”的小通讯员口中所说的“两堵城墙”,是冷兵器时代的一种特殊加固的防守建筑。为此,笔者通过参考部分史料及遵义历史爱好者的分享,以百度卫星地图为底,大致还原了“两层城墙”的历史,仅供参考。

——遵义城

遵义历史悠久,这个名字使用可追溯到唐代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迄今已近1400年之久。到南宋时期,播州土司为全国四大土司之一,控制着辽阔广大的一片区域就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应的首府,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袭土司杨轸以极大的气魄将地方政府(即治所)所在地自白锦堡迁至穆家川,成为播州杨氏世袭统治的行政中枢,较之以前更具规模,更为雄伟壮观,更有利于政权机器的运转,对所辖区域内的分治地更有权威性,同时对外也更能展示杨氏自治政权的实力。穆家川因当地土民穆氏家族而得名,指湘江河及河西地域。杨轸在此建立官衙、修筑防御,开创了穆家川时代,这里从此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播州第二十一世土司杨铿沿湘江河西北岸构筑土垣城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遵义军民府府治及所辖四县一州中遵义县的县治设于此地,府、县同廓,称为府城。清咸丰九年(1859年),湘江河东岸新建城墙落成,称为新城,府城改称为老城。自府城称为遵义城以来,至今已经又是400多年。

——湘江河

1935年,红军在第一次攻克遵义时,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毛泽东曾询问身边的人员:“是不是有很多湖南人跑到遵义来做生意啦?”有人答道:“流经遵义的那条河就叫湘江。”毛泽东听后一怔:“怎么,遵义这条河也叫湘江?”从而将毛泽东的诞生地湖南的湘江与崛起之地遵义的湘江联系在了一起,但遵义城的湘江河并非湖南的湘江,而是长江支流乌江左岸的较大支流,属于长江的二级支流,历史上曾称“芙蓉江”,“湘江”一名的最早出现在明宋濂《杨氏家传》:“轸字德舆,美髯长身,状貌环伟,刚果勇决,人服其能。赏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是为湘江”。湘江河是遵义人的母亲河,也是护城河,其流域面积小,干流短,是一条发源于大娄山脉支脉的小型河流,不通航船。

——古城墙

城墙是农耕时代抵御外侵的防御性建筑,也是城市或城池的界定范围。老城从杨轸迁治以来,地域大小基本固定不变,三山一水包围一块坝子,即从碧云路口沿磨刀溪至府后山,又沿府后山向北到大龙山下,又从大龙山麓顺湘江到碧云路口,老城城墙基本按此走向筑成,图中实线即示意为遵义老城城墙位置。城墙很高,东南西北各建有一座城门,北门(图中①所示)为宁永门,西门为怀德门,南门为通贵门,东门为景福门。北门湘江河对岸,即东岸为凤凰山(图中④所示)。1854年,杨隆喜农民起义军攻占遵义新城后再进而攻打遵义老城,虽然城墙坚固久攻未破,但时任知府李德莪、知县于钟岳发现北门相对比较薄弱,也暴露了诸多问题,便沿山体、靠河岸重新修建了一道弧形城墙(图中虚线位置),与原北城墙形成了半月形围城(图中②所示),因此围城似月像耳,当地人称它“耳城”或“月城”。新增这道城墙的门是弧形城墙突出的位置(图中③所示),按照云贵川方言习惯,“突”也称为“拱”,故此处叫做“拱安关”。冷兵器时代,耳城的防守作用非常明显,拱安关城墙较高较宽且又靠近河岸,在城楼上布兵防守可以清晰眺望护城河两岸的情形,并适时进行突袭,如同在北门增加了一道安装了“猫眼防盗门”的碉堡墙。在时机成熟时,可以打开拱安关城门诱敌入关后立即关闭,对困于耳城内的士兵实施火攻、油攻或金针(大粪),将耳城内军队“瓮中捉鳖”,所以耳城又被称作“瓮城”。

——再追忆

193521921日二渡赤水后,挥师南下,24日再占桐梓,25日攻占娄山关制高点点金山,27日上午再占遵义新城。“为得虎子、必入虎穴”是参谋长邓萍一贯搜集情报的做法,是日傍晚,为了获得第一手准确情报,他做了攻城部署后,和张爱萍、兰国清等人在细雨薄暮的掩护下匍匐到拱安关湘江河东岸,趴在离河岸50米左右的一个小土坡草丛里,用手拨开草丛侦查,研究怎样以最小的代价拿下遵义老城。同时,驻守老城的王家烈下属部队也预料红军大概会很快攻城,不仅加强了工事和戒备,还增加了流动哨,安排了民团九个团丁在拱安关上诚惶诚恐地密切注视着城外一切动向,不敢丝毫马虎,最初他们并没有发现草丛里的邓萍一行。

邓萍通过小通讯员对领会错攻城任务三营部署了新的任务后,因为天渐黑雨渐大看不清敌情,他心急火燎地置自己生死于不顾,从草丛里钻出来半蹲半卧,张爱萍、兰国清等见状立即跟了过去劝他离开,但他“又把望远镜放到自己眼睛上去了,他的头被他的两臂撑得比先前要高些,不断地注视着望着”。这时在拱安关居高临下的团丁通过异常晃动的草丛,发现了配有望远镜,带着“随从”的红军,断定此人必是“首长”,九个团丁的九支步枪不动声色地开始扫射,有一发子弹击中了“望远镜”后“红军首长”的头部,牺牲前的那一刻,邓萍还在叮嘱张爱萍做好计划、减少战斗伤亡,但他自己却从此长眠在了遵义的土地上。

今日的红军山烈士陵园正是邓萍的牺牲地附近。

 

(责任编辑:陈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