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6年第4期>>大安经纬
一座“工匠精神”的丰碑
发布时间:2016-05-03 15:35:16       作者:裴建成       来源:编辑部

燊海井——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口古老盐井,井位坐标为北纬28°5537″至29°3825″,东经104°257″至105°1611″,海拔325360米;地理位置在自贡市大安区燊海井盐史公园山体东麓,旧地名大坟堡长冲长堰塘西侧,自贡市烈士陵园南侧,紧靠大安老街。

燊海井,虽曾几度更名,终以“燊海”定格。“燊”,火在木上烧,象征着生意红红火火,天然气源源不断;“海”,卤水如大海一般汲取不尽、用之不完,寓意财源滚滚。作为一位在当地生活、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我路过燊海井已经不计其数,平时熟视无睹,可每当跨入那高深的门槛,总会平生敬畏,感慨万千。

 

一、仰望不朽的丰碑

 

世界科技史上重要的里程牌。燊海井作为世界第一眼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开凿于清道光十二年,凿成于道光十五年(1832年——1835年)。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博物馆》杂志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该井“深达1001.42公尺,这是当时深井的最高纪录,也是19世纪中叶前世界深井钻井纪录”。直到燊海井凿成11年后的1846年,俄国人谢苗诺夫钻出8口约60米深的浅油井;24年后的1859年,美国人狄拉克也只钻出一口深不过21.69米的油井,采出了1.8吨石油,比起燊海井来,真是望尘莫及。燊海井的开凿成功,不仅是世界钻井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在其引导的盐卤深井开凿中,又逐步发现了地层深处的油气资源,因利用井盐钻井方法进一步寻找和开发油气资源,从而掀起了人类社会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

千年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燊海井见功之初,日喷黑卤万余担,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可烧盐锅80余口,日产盐14吨左右,是一眼卤、气同采的高产井。谁也没想到,自燊海井喷涌出高咸度的黑色卤水那一刻,它在制盐史上独一无二的史诗地位便已奠定,古老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就此形成。

此后的18年间,经营者们或新钻深井,或淘复加深旧井,过去尚无声息的大安地区,突然间被以燊海井为代表的深井卤气掀起了层层“巨浪”:一座座天车林立、一口口盐井密布、一排排灶房毗连。作为富荣盐场东场的大坟堡用自己的领先标杆,促使富荣盐场迅速走上了“水丰火旺”的鼎盛时期,跃居四川榜首。仰望那用一根根圆木蔑索捆制而成的18.3米“天车”,不算宏伟却称得上巍然挺立;俯首这一脚脚蹬踩冲击打井的陈旧木碓架,其貌不扬却让人肃然起敬。

 

二、回望昨天的辉煌

 

精湛的凿井技术。燊海井开凿成功是随“卓筒井工艺”出现,兴起于北宋庆历年间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日臻成熟的必然结果。这一传统的钻井技术,仅就设备而言至燊海井开凿期巳形成了由木制碓架、井架(天车)、天地辊(滑轮)、大地车(绞车)组成的一套完整的体系,运用这套设备钻井,先是倒碓,劳动者站在碾架上足踏碓板,翘起碓头将连接着的锉头提起、接着劳动者跳开,锉头随着落下的碓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着井底猛力冲击顿钻,如此一踏一跳,锉头一起一落,反复冲击顿钻,然后再推动大地车,通过滑轮天车,将扇泥筒下到井底,把钻凿出的泥浆碎石提取出来,这样凿成一口井,往往要几年甚至一二十年时间。

可见,燊海井的凿成是中国劳动者千百年勤劳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也体现并凝聚着中国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不息的求索精神。正因为以燊海井为代表的“卓筒井”深井钻采技术开拓了西方近代绳式顿钻钻井法的先河,掀起了人类社会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因而被誉为“世界钻井之父”和“现代石油工业之父”。

完美的井盐系统。燊海井是千年盐都鼎盛时期的历史见证,也是迄今唯一保存最完整的集凿井,采卤、制盐一体的井盐生产遗址。主要建筑构造有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主要生产设备有碓架、井架、大车、盐锅、盐仓、烟巷等。其西侧和北侧当年皆为井盐生产区域,曾分布有晒卤台、笕杆、卤水池等工艺设施。提取的盐卤通过笕杆首先排入晒卤棚,这是将木头、藤条或稻草支成的倒V字形的架子,记得五十年代自贡地区仍有零星分布,自己也曾把晒卤棚当成过儿时的游乐场,卤水浇淋在棚上,经过太阳照射蒸发提高浓度后再排到锅中熬制;锅中煮沸的卤水出现盐花和悬浮物时,又把准备好的黄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吸除硫酸钙等杂质并用竹编“灶筛子”将泡沫清除,称为“提浆”;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然后下母子渣盐以促进结晶;最后是淋花水,花水是卤水久煮下豆浆后提出的饱和盐水,等盐煎成后放入木甑,将花水均匀地淋透相当于再次清洗杂质。至此,传统方式熬制的盐巴洁白晶莹、口感纯美。

沸腾的生产盛况。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这块三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地区的秘密,而且由此“因盐兴市”。周围1.2平方公里的地方先后钻井198口,平均6060平方米就有一眼井,各地盐绅商贾纷至沓来,凿井设灶,呈现天车林立,锅灶密布,视管纵横,云蒸雾蔚,一派井盐生产的繁荣景象。天车是用木头和蔑条捆绑竖立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的井架,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自贡特有的不可多得的文物,有多少口盐井就有多少座天车。据史书记载,1914年仅自流井就有“水火两井共960眼”,而废井则有11800多眼。《自贡市盐业志》记载了当时人声鼎沸的场面:“其声有人声、牛声、车声、梆声、放漕声、流涧声、汤沸声、火扬声、铲锅声、破篾声、打铁声、锯木声。其气有人气、牛气、泡沸气、煤烟。气上冒,声四起,于是非战而群嚣贯耳,不雨而黑云遮天。”

这一幅博大壮观的热闹景象,成为千年盐都千古绝唱,而燊海井无疑是其中最为强劲而激昂的旋律。

 

三、厚望今天的奋进

 

历经181年的沧桑,当初一团火热的生命走过了它的童年、青年和壮年,步入了老年。1875年后烧盐锅仅存20余口,产盐约3000斤,1955年又因井内发生事故,天然气降至1200立方米,卤气资源逐渐枯竭,生产规模日渐缩小,至2000年底燊海井占地仅有1600平方米。燊海井作为喷涌盐卤和天然气的生产盐井已经精疲力竭,作为一尊记载井盐发展和自贡人文的丰碑却悄然耸立。锃亮这块丰碑,焕发古井青春,成为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塑早年英姿。还原她的青春原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初,相关单位联合启动燊海井修复工程,用一年多时间,这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基本修旧如旧。迎面是一座黑漆大门,大门上方的匾额上大书“燊海井”三字;跨入门内,左侧是天车和碓房,碓房里陈列着碓架、汲卤用镔筒和一些治井工具;右侧为推汲卤水的大车房,车房内有一个设备完好的16瓜大车及附属设施,可供操作和表演;从碓房和大车之间拾级而上,可见一座两层建筑,底层是盐仓,上部为柜房,后面部分的灶房有序排列着8口盐锅,每天沿用传统的煎制方法手工生产食盐。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曾拨出专款进行过一次抢救性维修,主要修复了灶房、大车房、碓房、朝门和新刻了凿井图说。2001年,燊海旅游开发公司成立后曾投入资金,对危及燊海井安全的周边民房部分拆迁,入埋杆管线,维修、添置石梯、屋顶、电器线路、消防设施等。燊海井本体由三部分实体构成:盐井天车房、大车动力房和灶房(盐锅、盐仓、柜房、更衣间、晾盐坝、包装间),本体展示出的整套古盐井钻凿、提卤、采气、煎盐传统技术和工艺是文物保护的核心所在。

展示传统制盐。随着井盐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真空制盐普遍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作,全国手工制盐作坊仅存燊海井,如果说当年的传统制盐技艺只是一种单纯意义的生产,现在燊海井保留的传统制盐流程已是活的文化遗存。所以,2006212 “天车”模型和燊海井模型双双得以在当天开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闪亮登场。需要记载的是,燊海井能成功展示其传统制盐技艺,离不开至今坚守在盐锅旁的新一代“烧盐匠”们,他们才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近年来,在赞叹自贡盐场“王李胡颜”和“候罗熊罗”新老“四大家族”显赫辉煌之时,不应忘记当年那些含辛茹苦、受尽压榨的千百万盐工。

今天,燊海井重操传统制盐旧艺的是以游强为班长的八个中年男人。他们中多数是老盐工的儿孙,在蒸汽弥漫,高温袭人的盐锅旁常年赤裸上身,年复一年与卤水、灶笼子、铁铲、烟子扁、盐竹包、磨盐扁打交道,“歇人不歇火”,24小时轮班烧盐,人人脊背略显微驼,个个双手布满老茧,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向游客再现昔日盐工的劳动场景,博得一批批游客的关注和敬意。

关怀注入生机。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生活的渴求,有识之士对保护自贡盐史文化的呼吁,党委政府对文物保护利用的远见卓识,无一不像春风,吹拂着这口古老的盐井焕发青春的魅力。自开馆以来,燊海井接待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60余万人次,与相距不到5公里的自贡恐龙博物馆双双成为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受其教育和感染的人群可以数亿计。自贡一批盐史专家、地质专家、热心人士撰写歌赋,设计雕塑,倾情关注,竭力帮助,尤其不能忘怀的是历届中央领导人的鼓励:20035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亲临这里参观,此前,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刘少奇,胡耀邦,何鲁丽,廖汉生,方毅,杨汝岱等也先后视察,记得201117日下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到这里视察,我以区人大主任身份站立门口,握手致意,倍感自豪。中央领导的视察给燊海井的发展极大的鼓励,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特别是这几年大安区燊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区委、政府领导下,努力探索前行,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精心编制并报批了《自贡燊海井保护规划》,从而构筑了法律保障,描绘了美好愿景。

 

四、期望明天的梦想

 

作为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作为盐井钻凿、提卤、采气、煎盐传统技术工艺流程的实物见证与鲜活教程,燊海井早已声名远播,相信日久弥贵,期盼明天更好。

推进规划实施。燊海旅游开发公司根据相关法规,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在对燊海井文物保护单位内部及其周边环境多年认真测绘,踏勘,交流基础上,结合收集的大量历史资料,为编制《自贡燊海井保护规划(2010——2030)》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04月起步,20111月通过了市级审查,于20119月报送国家文物局,20126月经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审查,《自贡燊海井保护规划》终获通过。规划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近期至2015年已经完成,中期至2020年正在实施,远期至2030年积极准备;空间上划为两个层次:一是文物本体保护范围,即现存井盐生产用地及原有生产附属设施集中分布范围,占地面积6970平方米,二是建设控制地带包括围绕盐场的盐工生活环境、文物保护利用展示环境,占地18630平方米。目前,燊海旅游开发公司正充分利用首批700万专项改造资金,艰苦努力,紧锣密鼓推进规划实施。

打造教化品牌。燊海井是自贡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以其很高的参观性、参与性和便利的交通服务条件,打造成区域体验旅游和政教风化之品牌。170多年屹立不倒的天车,其饱经沧桑的历史角色和雕塑性形象使它成为自贡和大安独具特色的地域标志性景观;随着规划实施,逐步向游客生动再现整套古盐井钻凿、提卤、采气、煎盐传统技术和工艺,游人可亲自体验当年领先世界水平的制盐活动,领略古盐都人文风情。同时,积极研发、供给相关旅游产品,智慧的大安人民从盐的生产品种和质量上下功夫,“燊海井”品牌的调味盐、洗足盐、沐浴盐等盐保健珍品早已远销海内外,并将继续探索“深之谜”之秘密。尤其是与附近的著名旅游资源整合,打捆形成 “绿”(恐龙博物馆)、“白”(盐业生产遗址)、“红”(邓萍江姐故里)“三色”重叠,具有逻辑关系的旅游链。通过“再现盐场胜景,重温盐家风情,开发旅游产品,打捆整合资源,完善接待展示”,进而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挥出区域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弘扬燊海精神。燊海井除具有公认的科学艺术价值外,蕴含其中的燊海井精神对后代更是一种激励,挖掘和弘扬这座古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能发挥其科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而且对发扬“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推进自贡市“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市”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求真务实,厚德自强”的大安精神中关于“自强”的诠释,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图强,永不懈怠。历史上一代代大安盐工“亭午而气不苏,夜深而汗未了”,谁能想到:1001.42公尺的深井,竟是盐工们用自己的双脚,一脚一脚连续三年不停踩出来的“脚脚红”?这需要何等坚韧的合作意识、工匠精神和顽强毅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也正是我们保护燊海古井,弘扬燊海精神的深远用意。

燊海翻涌,生生不息!

 

(作者:区人大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