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2年第3期>>专页
抓资源优势 壮肉牛产业 建和谐新村
——庙坝镇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
发布时间:2013-11-28 05:28:09       作者:邓礼富 金大平       来源:庙坝镇

“一脚踏三县,神游葛仙山。”

“川南肉牛之乡”庙坝镇地处大安区东北部,东南与隆昌县相邻,西南接牛佛镇,北与内江市东兴区连界,沱江自北绕镇西部15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距成渝高速公路碑木入口10公里。该镇距自贡、富顺、隆昌、内江均40公里左右,幅员面积34.39平方公里,辖14个村127个组、1个社区,总人口2.6万。

近年来,我镇狠抓“西蜀名山”、“朝圣之地”葛仙山独特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壮大肉牛产业,“庙坝肉牛”享誉全川,成为全区肉牛主要养殖基地;产业助推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在“五个自贡”建设中崭露头角。

 

立足资源优势  乡村旅游蓄势竞发

 

庙坝镇虽地处偏远,但上天特别眷顾,赐予了庙坝人神奇而又独特的“葛仙山”。

葛仙山,距庙坝场镇2.5公里,因葛洪道士在此修炼成仙而得名。该山有“一岭八峰”,从沱江边拔地而起,山山相连,峰峰相望,壁立危岩,层层叠叠,占地近3平方公里,整个山形酷似一匹由西向东飞驰的骏马,永远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蔚为壮观。其顶峰——文峰海拔407米,而沱江海拔不到270米,落差近140米;沱江由北向南在此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将葛仙山三面包围,恰似一条巨龙缠绕葛仙山,给仙山增添了灵动之气。同时,母猪山、铁盔山、老哇山、燕子岩、“人石大仙”、“生命之源”等,令人回味与遐想。

葛仙山山高林密,空气清新,仅营造的马尾松林就达120亩,夏天比山下地区低2℃左右,比城市气温更低,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近年相继在山上种植了300余亩桃树、李树、枇杷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旅游胜地。山上的葛仙寺,又名崇菓寺,更为仙山增添人气与名气。

葛仙山优美的风光,1000多年的鼎盛香火,加上唐、宋、元、明、清的摩崖石刻造像和文人墨客留下的珍贵手迹众多,早已声名远播,被誉为“西蜀名山”。据内江清道光进士王果记述,葛仙山山上有十景,但未能记述下来,遂由王果自己补题十景:仙台飞鸟、佛洞停岚、神井甘泉、丹亭碧雨、灵池清洌、纽石玲珑、东谷松涛、西江波月、南崖榕荫、北献鹰翔。

“仙山朝圣,田园休闲。”1996年起,镇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深掘地方特色文化,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业蒸蒸日上。

邀约高人“把脉”。邀请市、区宣传、文化、作协、旅游、四川理工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全面探讨庙坝镇旅游开发与经济发展方略,切实为葛仙山旅游景区打造“把脉”、“下药”。一致认为,葛仙山景区有自然的人石大仙、仙人脚印、崇福门、“小三峡”、石刻造像碑、石牛濠江心岛、林海等景点,还有寺庙,交通发达,是旅游、避暑、度假的好地方。景区打造要做到有效保护、科学开发、深入挖掘,原汁原味地恢复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把旅游开发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旅游开发与宗教文化相结合,突出特色,增加观赏力。

挖掘文化内涵。我镇不断挖掘“仙山”文化内涵,成立工作组,广泛走访群众,查阅相关文献、历史资料,形成了葛仙山的综合评价——虎踞龙盘的仙山胜地,佛道融合的朝圣之地,山水相依的养生福地,千年繁盛的人文胜地,生态优美的宜居之地。

随后,搜集整理出版《庙坝文存》;去年,面向全国举办“葛仙山杯诗词歌赋书法作品有奖征文邀请赛”,收集名人名家作品200余件;目前,40余万字的《仙山文集》即将出版,庙坝文化底蕴进一步彰显。

精心规划包装。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完成《自贡市葛仙山旅游景区开发策划方案》。方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的思想,分三个区域开发:主峰千佛岩及周边有历史文物和历史踪迹的地带为“历史文物保护区”,并争取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前的禅林区域为“宗教文化恢复区”,重建18重庙宇,重现“川南第一大禅林”的辉煌;后山及山下为“现代文化开发区”,建碑林及现代休闲娱乐。

大力招商引资。近年来,庙坝加大力度,成功引进资金开发,成立了四川自贡葛仙山生态旅游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葛仙山生态旅游区的恢复开发总投资将达1亿多元,第一期投资1000万元已到位,现已流转山顶土地,种植了观赏果木,恢复修建庙宇规划获得批准,现存庙宇已由佛教协会接管,每逢庙会期间烟雾缭绕,香火正旺,葛仙山胜景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现实。

“我做梦都没想到会有这一天,真是葛仙翁显灵,葛仙山旅游搞起来,大脚仙人更有盼头了!”一直居住葛仙山山顶,现已90高龄的屈大爷说。

我们看到,葛仙山的旅游开发气势如虹,将会更加造福于民,为庙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

 

着眼致富金桥  肉牛产业增效增收

 

庙坝镇的肉牛产业是从钟朝礼等少数几户农民探索养殖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钟朝礼在打工期间参加了广州军区司令部举办的肉牛养殖培训班学习,获得一技之长。2002年,他凭着过硬的养牛知识和执著的创业精神,试养肉牛4头,饲养8个月,获利4400元,成为庙坝养牛“第一人”。

2006年起,镇党委政府积极保护群众的养牛积极性,大力扶持、推广,为群众架起了致富金桥。

整合资源助发展。全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合农村沼气、安全饮水、道路交通、金土地、一村一品、肉牛产业化扶贫项目、市价格调控菜篮子项目、科技入户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集中投入,优先支持肉牛养殖示范村和规模养牛场()基础建设,有力改善了肉牛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肉牛养殖规模化发展。创新融资渠道,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协调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农商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仅去年就放贷近200万元。同时,协调保险公司拓展保险业务,按政府补助80%标准推行肉牛养殖保险,使肉牛养殖场()生产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齐抓共管生合力。我镇“抓肉牛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立肉牛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肉牛推进办”,并确定专人主抓肉牛产业化发展工作。建立定点联系帮扶机制,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工作目标和责任,纳入综合目标和专项目标考核内容,做到了奖惩逗硬,全镇上下齐抓共管的合力深得百姓拥护。

组织专合强实力。2007年,成立“庙坝镇肉牛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优势,畅通养殖户、饲料企业、龙头加工企业、金融机构间的对接渠道,探索出“公司+专业合作社+园区(基地)+农户”的订单养殖合作模式,切实改善了肉牛养殖户的生产、服务环境。目前,该社股金达203.2万元,骨干会员52个。2010年,该社被评为“全国50佳专业合作社”。同时,建立肉牛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功注册“庙坝”牌肉牛商标,市场影响力显著提高。

科研转化促增值。我镇注重农业科技培育和产业发展,被纳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培训范围,并开展产学研合作,力邀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立志教授、西南大学动物科学院魏学良教授和成都市农科院吴永胜所长到镇开展技术培训,肉牛产业最新科研成果在这里得到迅速转化,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同时,采取种养结合,延展产业链条,探索出“肉牛—排泄物—蚯蚓(沼气)—牧草(生态鱼、林下鸡、水果)—肉牛”循环养殖模式,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能力有效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肉牛养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延伸出的蚯蚓、水产品、林下鸡养殖和有机蔬菜水果种植等相关产业,又为农民增收致富广辟了门路。

截止2011年底,全镇有100头以上的大户22户,存栏8266头;全年出栏14731头,人均增收795元。严洪等大户去年纯利润都在20万元以上。目前,一批大学生也加入了养牛的行列。坪上村10,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李怀纲,放弃牛佛镇司法所工作,回乡养牛。罗兴萍、廖玲等大学生村官也不示弱,奋起直追。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肉牛产业发展步伐,创建“返乡民工创业园”,扩大养殖规模;引进“乳肉兼用”的蜀宣花牛,解决牛源不足问题;延伸产业链条,就地屠宰、分割、加工,进入自贡市场鲜销牛肉等,做大做强肉牛文章。

 

致力四高四抓   新村建设如火如荼

 

产业的迅猛发展,让庙坝镇广大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共建美好家园成为共识,全镇新农村建设春潮涌动。

我镇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群众主体”总体思路,采取“指标收益保障、小城镇建设支撑、政府投资配套、实施以奖代补”举措,致力“四高四抓”,着力推进“双挂钩”项目,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保护和增加耕地、节约集约建设用地、打造宜居新村”目标。

高点定位抓规划。以高起点规划作为发展“双挂钩”项目的前提,坚持经济、社会、生态和自愿的原则,充分调查摸底,选择“基层组织较强、整理潜力较大”的贾石村作为拆旧区域,及时通过交纳拆旧保证金、签订拆迁安置协议等形式,确定拆旧位置、范围及整理标准,确保拆旧复垦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合理布局新建区域,采取村民代表会、专家论证方式,精心选择交通较便利、土地易集中、群众基础好的2个点位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做到公共服务“12有”与水、电、气、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配套,并以川南民居风格高档次设计户型、风貌,提供3人、4人、5人及以上多种户型供比照选择。合理布局产业区域,按照“股权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思路,在项目区重点布局以肉牛为主的特色产业。

高效整合抓投入。以高效率投入作为“双挂钩”项目的关键,以“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群众主动、社会互动”为抓手,在资金筹措上打“组合拳”,整合各类资金,并专帐专管、统筹调配,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和规范使用。一是注重政府推动,争取上级财政补助投入。积极落实“双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建新的一整套补助政策,新建地的规划设计、土石方、附属工程、绿化、亮化等投入近600万元。二是注重部门联动,整合相关配套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原则,多部门、多渠道、多方式将“双挂钩”试点项目涉及产业发展的投入与“一事一议”、水利设施、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结合,使整个“双挂钩”项目区域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200万元,生活设施配套完备率达85﹪。三是注重群众主动,鼓励农民自主投入。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建房资金约900万元。四是注重社会互动。新居承建商是庙坝本土知名人士,为支持新村建设,让利近50万元。

高品建设抓配套。以高标准实施作为“双挂钩”试点项目的核心,着力确保建新区、拆旧区建设标准和质量。按照点位设计、施工资质、四通一平、外观风貌“四统一”要求,在房屋质量、小区环境、小区管理、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下功夫,在农民集中居住区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和活动广场,成立“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做到了“设计一流、建筑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质量一流、配套一流”。

高速推进抓保障。以高规格保障作为“双挂钩”项目的基础,重点在组织领导、考核问责上狠下功夫,确保了“双挂钩”试点项目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指挥长、镇长和分管副镇长任副指挥长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落实具体负责领导和经办人,推行一线抓落实。二是强化考核问责。对“双挂钩”项目试点工作实行党政综合目标管理和重大项目风险抵押“双考核”,严把施工单位选择、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四道关口,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真正在项目实施中检验了干部、培养了干部、发现了干部。

目前,我镇在贾石村投资1700万元左右,建成两个新村,面积1.17m2,进驻76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以“抓党建促发展”为统领,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决执行区委、区政府的决定,进一步抢抓机遇,全力打造“川南肉牛之乡”,助力五个自贡建设。

“葛仙滴翠,园林棋布,万头牛游芳草地;盛世和谐,路网珠联,千山果缀彩云天。”一幅飘逸隽永的图卷已经在“川南肉牛之乡”庙坝镇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