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大安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三农”工作“四个优先”要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部署,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农业农村高效发展,奋力实现“农业多贡献”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
牢固树立“优秀干部到农业农村战线去,优秀干部从农业农村战场来”理念,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各级党政班子,构建区、镇、村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一是配优配强农业农村工作干部。积极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选优配齐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开发服务中心、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区城区检疫站)领导班子。优化镇村领导班子成员结构,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班子成员熟悉农业农村工作,选派233名第一书记、96名驻村干部扎根基层,切实发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工程中的“尖兵”作用。
二是注重提拔重用优秀干部。强化正向激励,加大对基层优秀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仅2020年,全区28名优秀农业农村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职级晋升,21名农业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得到岗位晋升,89名返乡就业创业优秀农民工、农民工后备力量、农民工村干部被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是统筹人才引进和培养使用。持续引进高端技术人才,赴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引进12名涉农专业硕士研究生。探索建立人才统筹使用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优秀农民工和在外人才的异地培养制度,累计选拔64名优秀农民工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占比达71.9%。强化基层干部学习交流,定期举办“支书论坛”、优秀农民工村干部座谈会和村干部工作例会28次。
二、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
坚持把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系统建成投用。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五步机制”,出台专项补助政策,全区土地流转面积11.33万亩,占家庭承包地面积的36.87%,其同比增长2545亩、0.87个百分点;累计兑付土地流补助资金约410万元。
二是落实土地政策支撑体系。用好用活国土空间规划10%、建设用地8%的政策要求,严格落实设施农用地管理最新要求,鼓励和支持肉鸡、生猪等养殖业发展,累计建设鸡棚889条,养殖面积达74.5万平方米;建设生猪养殖场176个单元。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将土地要素向农业农村倾斜,提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所需的土地空间,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支撑。积极开展院地合作,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整合专家技术资源,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专家团队,其中二级技术岗位专家3名,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和引进雪山草鸡、肥水一体化设施装备等新品种、新技术。顺利通过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双认证(机构认证和计量认证),建成现代(5G)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1个,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生产端—供应端—市场端的全产业链信息中心和监管监测平台,完善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农产品精细化管理和全程可追溯。
四是健全现代农业政策支撑体系。大力支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大安区关于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细化形成《大安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须知和扶持政策明白卡》,从金融、项目、技术等全方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质量双提升。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户、农民专合社224个、家庭农场244个、高素质新型农民727人,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
一是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加快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配置到农业农村。2019年乡村振兴总体投入资金13.0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72%;农业农村项目资金投入1.36亿元,截止目前支付0.87亿元,支付率为64%。2020年乡村振兴总体投入资金15.1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11%;农业农村项目资金投入1.92亿元,截止目前支付1.02亿元,支付率为53.1%。
二是探索金融服务创新。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的基础上,综合性推出“乡村振兴贷款”,探索实施“政策担保+交易见证+风险补偿”的农村融资服务机制,累计发放贷款5620万元,有效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创新涉农保险服务。出台《大安区2020年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工作方案》《关于开展2020年养殖业保险工作的意见》,2020年全区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投保面积4.66万亩,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投保数量3.54万头,累计缴纳保费264.27万元,实现赔付金额1092.66万元。
四、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一是基础设施优先完善。全力推进“路长制”责任体系,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有序推进,实行“固定线路+响应式服务”,打造农村客运公交线路38条,在所有符合条件的村道开行响应式便民小客车,全区建制村实现100%客运通达。全区县乡村道里程数达1075.9公里、全区黑化道理路达249公里,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区建制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100%;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黑化骨干道路34公里、生产道30公里、游步道10公里,建设提灌站14座,实现路、水、电、气、通讯、宽带4G“六网”全覆盖。
二是公共教育优先支持。加强教师交流,鼓励优秀教师下乡支教,给予主动到农村边远学校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一个等级。严格教师资格评审,明确城区中小学校教师评一级教师以上职务,必须有任现职以来连续1学年以上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或“四大片区”(市外)学校支教(从教)经历,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是医疗卫生优先倾斜。扎实开展大安区“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以落实优质医疗服务为主线,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服务质量。2020年,全区投入240余万元,实施11个镇(街)12家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建设;免费开展特殊病种鉴定4865人次,建成甲级村卫生室26个;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奖特扶政策,及时足额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11678户共96.324万元,农村奖励扶助对象4537人共435.552万元,特别扶助对象1218人共1137.096万元,发放计生家庭慰问补助金117.6万元;开辟就医绿色通道,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免费健康体检834人。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党建引领,发扬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钉钉子”精神,持续破难点、补短板、强基础,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农产品供给、人居环境、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中取得新进展,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新突破,助推大安“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廖云齐: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国容:区农业农村局宜居乡村建设与农业园区股副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