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安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系列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着力优布局、打基础、补短板、建机制,把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往深里抓、往实里做、往更高水平推,切实将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
一、基本情况
大安区位于自贡市东北部,幅员面积397.5平方公里,辖9镇6街,87个行政村、34个社区(村级建制调整前149个行政村、42个社区),总人口41.16万,城镇化率53.2%。2018年划出和平乡、龙井街、凤凰乡共13个小组,划入自流井区香炉寺社区和高山井社区的13组、14组、15组和贡井区石沟村整体,撤销凤凰乡、和平乡分别设立凤凰镇、和平镇;2019年撤销永嘉乡,将其管辖范围整体合入何市镇,撤销凤凰镇、和平镇分别设立凤凰街、和平街。2001年试点村社区合并,减少村社区27个;2013年全面实施撤村社区并组,近几年来逐步深化,并于2019年全面融合,村由149个减少到87个,减少率41.61%,社区由42个减少到34个,减少率19.05%;村(居)民小组由1847个减少到1360个,减少率26.37%。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高位统筹,汇聚改革新合力。健全完善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三大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一是构建高效指挥体系。深度融合乡村振兴,建立纵向指挥有力、横向协作紧密、整体运转高效的指挥调度体系,成立高规格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挂帅指挥,29名县级领导分片督战,37个成员单位、9个镇各司其职,落实专人专班专场,实行“周例会、月调度”,县级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全覆盖开展24项专题调研,确保把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悟透写好。二是构建精准推进体系。聚焦“变好、向善、更优”,精准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分类制定优化镇街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等“1+24+1”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创新清单化管理机制,精准打出改革“组合拳”。围绕“补短板强基础”目标,开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行动”,创新推出自选改革动作,针对性配套改革措施。三是构建督导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创新县级领导联系对口行业领域、联系镇街“双联系”制度,实行双月督导制度,推行“红黑榜”评议制度,健全每月通报、季度巡回指导、半年小结督导和年度综合考评的“四个一”机制。坚持结果导向,制定《改革成效监测考评方案》,把监测考评结果与绩效考核、干部任用等挂钩。
(二)突出全域统筹,拓展改革新空间。坚持规划引领,打破行政约束,分别以近郊大山铺镇、中郊何市镇、远郊牛佛镇为核心,高位布局“三大园区”,辐射100%乡镇,成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主战场。一是优化布局大(安)威(远)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主动融入川渝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突破性推动内自同城发展,在20.68平方公里核心区布局“一环两核”,重点发展菊花、玫瑰、川佛手等“可看、可食、可闻、可玩”药食同源产业,打造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示范区、内自同城农旅文体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示范区。二是优化布局大安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抢抓创建国省级农业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机遇,突出建基地、创品牌、育主体、搞加工、促融合,重点发展现代肉鸡产业,加快建设何市农产品加工基地,创建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和“三品一标”农产品,大力培育专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聚“商养学闲情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加快创成四星级省级园区、4A级旅游景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优化布局牛佛镇全域土地整治国家级综合试点园。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按照“土地整治+”思路,谋划实施零星耕地归整、村镇环境治理、产业集聚升级,优化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功能布局,推动临港经济区建设,开发“农业+健康”“农业+旅游”“农业+文创”等新业态,重点布局粮油、生猪产业,打造集产业园区、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沱江流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典范。
(三)突出产业统筹,厚植改革新优势。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强区之本、致富之源,打破建制壁垒,注重统筹联动,实施延链补链和融合发展项目,引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一是打造肉鸡全产业链。以打造肉鸡全产业链为抓手,实施3500万羽肉鸡一体化项目,建成年出雏3500万羽苗鸡孵化中心、年产量18万吨饲料厂、日销售量10万羽肉鸡交易中心,配套初加工生产线,建设年产3万吨冷鲜禽肉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构建“肉鸡育种—苗鸡孵化—饲料生产—现代养殖—分拣筛选—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的现代肉鸡全产业链条,年出栏肉鸡3500万羽,肉鸡项目年产值达10亿元,被列为全省35个产业扶贫示范项目之一。二是优化乡村旅游格局。依托青龙湖2500亩水域天然优势,建成22公里环湖马拉松赛道,精准高效对接政府招商项目,发展高端健康产业,打造川南抗衰康养基地。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契机,集中连片发展5000亩精品柑橘园,打造集特色采摘、农旅观光等体验服务于一体的旅游园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提升改造江姐故居、邓萍故居,整体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路线。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创新“银政企+贫困户”“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等产业推进模式,探索“公司+基地/园区+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将全区近70%的农户聚集到现代农业产业上,户均增收1.8万元。全域推行“三清两建一公开”,清理农村集体总资产3.44亿元、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49.89万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218个,创新“龙头带动”“借机生蛋”“利益共享”等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2020年全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86.35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7.82万元。
(四)突出服务统筹,释放改革新效能。坚持把“服务是否改善、办事是否便捷”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围绕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突出资源整合、要素聚合、城乡融合,催生化学反应和乘数效应。一是优化服务能力。围绕优化镇村便民服务水平,在全区15个镇街、121个村(社区)全覆盖布局便民服务网点,推进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集中管理、集中行使、集中办理的“一站式”服务,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动态调整完善镇村便民服务办事清单、办事指南,建立便民服务“帮代办”“就近办”“专员办”“容缺办”等制度,构建起布局合理、运行顺畅的便民服务体系。二是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教育领域公共服务,近年共撤并整合“空心学校”、生源萎缩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38所,分阶段实施“何市—新店”“牛佛—庙坝—回龙”学区联盟改革试点,加快提高集约化水平和办学效益。优化卫生领域公共服务,强化“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将牛佛、何市中心卫生院规划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在逐步合并已撤并的村卫生室基础上建立联合村卫生室。整合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岗位资源,核定人员编制到医共体,工作岗位设在乡镇卫生院,把“单位人”变为“系统人”。三是夯实服务基础。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完成撤并建制村与新村委会之间直连道路建设改造,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完善农村公路网和乡村运输体系,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提升“三农”发展用地保障能力,创新“扩笼壮鸟”“一笼多鸟”“腾笼换鸟”等模式,有效盘活房屋土地资产136宗76956.9平方米。逐步推进乡镇水厂“关停并转”工作,扩大牛佛中心水厂供水范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电力保障服务能力,以“小容量、多布点、短半径”原则实现配变台区治理,推进何谷线、胜群线电网全面改造升级。对39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施新改扩建,打造“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区域共治、开放集约”的红色阵地。
(五)突出治理统筹,夯实改革新基础。创新推行“四全四有”全域党建,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我区被确定为全省15个、全市唯一的省级城市基层治理示范区。一是构建“一核多元”。以换届为契机,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妇代会、团支部、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各类配套组织,创新红色物业联席会、村情发布会、院坝议事会等制度,构建“1519”社会组织运行模式,组建“居家小管家”“金桂大妈”“乔剑调解室”等治理队伍,全面推行村书记、主任、集体经济负责人“三职一肩挑”,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各类组织参与的“一核多元”共治模式。二是推行“一员多用”。按照“机构精简化、职能扁平化、服务片区化、人员多岗化”思路,在推行人员编制“减区补镇”、执法队伍“区派镇管”等基础上,差异化设置文旅融合发展服务中心等17个机构,各镇建立起7至30人不等的乡镇综合执法队伍,切实构建起一员多岗的基层管理体制。推进农村交通管理警务机制改革,将交警中队整合到派出所,选派派出所民警到村兼任委员,实现“一警多能”,服务群众零距离。三是实现“一网多管”。推行村组干部兼任网格员,整合志愿者服务队伍、基层红袖标队伍、机关干部队伍、村社区工作者、物业服务人员等各方力量,建成221个系统平台,配备196名网格员、66名专职网格员,健全“巡查、报告、解决、督查、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每年平均办理网格事件1.6万余件,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安全阀”和“减震器”。
三、下步思路和打算
目前,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才刚刚开局起步,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一些部门、镇街对“后半篇”文章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到位;“后半篇”文章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融合度不高等等。
下一步,大安区将把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作为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部署的现实检验,坚持“六个导向”,聚焦”四大任务”,把握“红利转化、要素聚合、分类统筹、系统推进”核心要求,着力催生化学反应、释放乘数效应,争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省级示范区和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系统谋划。把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作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部署的现实检验,坚持“六个导向”,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奋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聚焦重点任务,创新工作举措。紧紧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结合大安实际,找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推行项目化清单制、着力打基础补短板、善于树典型抓示范,不折不扣狠抓落实,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三是加强统筹联动,确保工作实效。进一步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夯实工作基础。严格执行成员单位分工负责、重大事项报告、重要信息通报、全覆盖监测评估等制度。充分运用调研调查成果,针对性地出台一批支持政策。加强政策项目的统筹指导,强化集成配套,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保障“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