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1年第5期>>党史学习教育
传承“三线精神”积极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发布时间:2021-06-07 10:34:47       作者:黄显容       来源:区委党史研究室

党中央在60年代中期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务必加强备战考虑,决定进行以国防为主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历时42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建设者们用血汗与生命凝结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广泛弘扬。去年初,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当前,在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传承和发扬三线建设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安区三线建设的发展历史

自贡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千年盐都,历史悠久,当时作为四川第三个省辖市,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三线建设中,担负起了领导川南片区建设三线的重任。自贡的三线建设从1964年高压阀门厂试点、1965年全面铺开,到19714月自贡市空压机厂正式投产,时间跨度达7年。这期间,自贡市共接纳内迁工矿企业19家(后因种种原因,1967年空分设备厂离开自贡,迁到简阳),科研机构2家,高等院校1所,共计22家。这些内迁单位的进入,改变了自贡城市的产业结构,使自贡从盐业、盐化工业为主,发展到包括有发电锅炉、机床制造、通用设备等机械工业,焊接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碳石墨材料等材料工业,小五金制造为主的轻工工业等综合性工业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大安区作为自贡市的主城区,是自贡市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1965年国家在自贡市的重点建设项目有764厂、机一厂、铸造厂、机床厂、东方锅炉厂、东新电碳厂、炭黑研究所等11个企业,其中多数企业都在大安区的所属范围内。从1965年到七十年代,三线建设在大安辖区的建设工程先后建成投产。如:自贡长征机床厂1966年建成投产;炭黑设计研究所1966年开始接收第一个设计任务;自贡硬质合金厂1969年进入试生产,197010月全面投入生产;东方锅炉厂1970年正式开工生产;自贡焊条厂1970年内迁试产成功;东新电碳厂1970年正式投产;自贡空压机厂1971年基本建成投产;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1973年开始正式招生等。这一批内迁企事业单位的建成,使大安区形成了以黄桷坪一带的工业集中区域,以及鸿鹤镇和马冲口这两个工业区域。这些地区周边聚集了旺盛的人气,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兴盛,交通的改善。其中,大批来自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员,大多数都受过较好的教育,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还带来了许多的新思想、观念,帮助大安人用新观念、新思维来观察世界,使大安人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在推动大安区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01月,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深刻变化之下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区域现状、尊重客观规律的最优选项。从此,成渝地区的发展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进入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新时代,这也使得大安区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大安发展面临的机遇: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能够有效激发成渝地区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将极大地增强其在西部地区的增长极作用、辐射带动作用,这对地处西部内陆的大安区来讲,面临千载难逢的难得机遇。从国内形势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交汇叠加,四川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增强。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支持内自同城化发展,自贡市在融入“大循环、双循环”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将全面提升,为大安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托。从大安自身看,市委市政府支持大安突出盐都文旅特色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内自同城发展先行区,战略牵引力、政策推动力和发展支撑力前所未有。大安区作为自贡市上接内江、东连渝西的重要一部分,具有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内自同城化发展战略的政策叠加优势;同时,大安区积极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政策红利。这些都为大安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其次,大安发展面临的挑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大安而言,既是发展绝无仅有的大好机遇期,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更是矛盾的凸显期,随着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新的复杂变化,在成渝双城经济区安建设中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从国际国内形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资源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大安区自身看,大安区经济总量不大,开放合作水平较低、营商环境不优、创新能力较弱、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能力水平与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等等都成为制约大安发展的瓶颈。

三、传承三线建设精神,在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主动作为

从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和伟大实践。201810月,中宣部明确“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永远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大安区在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应当传承和发扬三线精神,努力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积极作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传承三线建设“艰苦创业”精神,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奋发图强、勇于斗争。三线企业是在西方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军事扼杀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十年“文革”,这些都给三线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三线人面对这些磨难,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在当时艰难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攻克了一项又一项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这充分体现了三线人奋发图强、勇于斗争的创业精神。目前,大安区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发展正在转型,区位优势尚在建设形成,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要素保障压力,民生改善压力,大安人需要传承和发扬三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提振精神、奋发图强,提高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在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考验中做到行稳致远。

(二)传承三线建设“无私奉献”精神,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胸怀大局、敢于担当。当年,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数百万三线人怀着一腔热血,响应党的号召,带着豪心壮志投身于三线建设,从初来乍到的不毛之地到高楼拔地而起,他们不讲待遇,不计回报,不图名利,用忠诚甚至生命践行了使命担当,这充分体现了三线人胸怀大局、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大安人要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迫切需要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按照“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的工作要求,传承和发扬三线人“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担当,担起“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责任,在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安新征程中,自加压力,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勇于作为,善作善成。

(三)传承三线建设“团结协作”精神,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开明开放、精诚团结。在三线建设中,三线人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项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国家建设战略,这是各行各业行动一致进行的大协作,也是中央部委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有力配合,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这充分体现了三线人开明开放、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目前,大安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改革、大开放、大融合、大创新的时代,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巴蜀文旅走廊、南向开放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和川南半小时、成渝1小时交通网络的日渐畅通,大安区与成渝城市群的联系日益紧密,唯有树立开明开放、合作共赢的意识,才能打破区与区、市与市、省与省的地域限制,也唯有在全区上下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合力,才能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将机遇转化为推进大安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

(四)传承三线建设“勇于创新”精神,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三线建设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开拓创新,克服了超出当时国家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许许多多困难,开创了三线建设新局面,创造了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繁到简的奇迹,这充分体现了三线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面对转型升级推车过坎、发展现状落后掉队、疫情导致压力增大矛盾叠加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大安人从因循守旧的本本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认真学习先进地区创新的理念、开放的思路、跨越的雄心,牢固树立勇于创新、勇创一流的开拓精神,瞄准更高的发展目标,自加压力,攻坚克难,奋力追赶,不比硬实力比软实力,不拼硬件拼环境、拼服务、拼作风,把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精神渗透到各个领域,为大安区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