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一再表明,企业走科技创新驱动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源、环境约束力明显加大的条件下,更需要把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区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区委、区政府把“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得到明显凸现,先后出台了《大安区工业发展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关于财政扶持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其中把“鼓励创新”放在《细则》和《意见》重要地位,如在《意见》中就将“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型企业(含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证、省级及以上建设创新型示范、试点、培育企业)、获得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新获得国家专利并投产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等,列入了区政府年度1000万元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奖励政策范围。2008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大安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大安区科普先进集体、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和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办法(试行)》等系列科技工作激励政策文件。2010年,启动了区科技进步奖、区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科普先进集体、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2008-2009年度,授予艾文峰等3名科研人员为区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发放奖金3万元;表彰了区科技进步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发放奖金8万元。其中:授予川润股份公司“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头(AQC)余热发电锅炉”等12个单位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奖”;授予凤凰乡等10个单位“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李永刚等20名同志“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通过政策引导服务,川润股份公司、华夏阀门公司等13户企业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拓展,成为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得认证,至此,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总数的三分之一;华西能源股份公司等9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
二是创新投入明显增加。近年来,我区科技投入逐年增长,2009~2010年,我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分别达510万元和717万元,分别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和1.08%。财政科技投入带动了辖区企科技投入,特别是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科技企业科研经费投入逐年有所增长。如川润股份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加,2006~2011年分别投入研发费用1042万元、1315万元、1654万元、1876万元、2366万元、2922万元,分别占公司年销售收入4.21%、5.03%、5.14%、4.58%、4.16%、4.28%。
三是创新活动十分活跃。2008年以来,我们组建了由14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安区科技顾问团,积极指导我区科技型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打造创新团队。如川润股份公司、华夏阀门公司等企业与院校所联合,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金瑞克动物药业公司建立了“四川倍乐川农兽药饲料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究生工作站”。近几年,我区先后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理工学院、自贡市农科所等院校所开展了院(校、所)地合作;同时我区企业也积极与相关院校所开展技术“联姻”。如川润股份、金典化工等近10户企业与重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等院校所进行了联系对接,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和项目咨询、包装、申报、实施服务。全区7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院校实现了“校企联姻”,并建立起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产学研对接活动,并成功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多项。近三年,全区有20多家企业承担实施了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多项,对上争取科技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
四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们指导华西能源工业股份公司、嘉特数控机械制造公司等企业实施了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新产品计划、省市科技支撑计划等系列项目,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涌现出了一批典型。2009年,川润股份、川力实业、金典化工等5户企业的《1500kW风力发电润滑装置》、《5ATF自动档变速器机油泵》、《药物用中间体碘化钠生产新工艺》等六项科技成果,获得了自贡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010年,我区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川润股份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苏丹Garri4电厂2×240t/h纯燃石油焦循环流化床锅炉》、《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锅炉》等8项工业科技成果,分别荣获2010年度自贡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全区规模工业企业中,26%的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具备了自主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2009~2011年,企业新申报专利分别为74、66、157项,争取各级科技项目分别为26、19、28项,项目资金分别为294、355、386万元;全区目前拥有各类有效专利3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50多件。2009年,我区通过了国家级 2007-2008年度科技进步考核,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2011年,也顺利通过了国家级 2009-2010年度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二、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中,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近年来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较快,但从转型发展的要求看,与周边先进县(市)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从企业的创新投入看。企业的研发经费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与发达国家3~5%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二是从企业的创新载体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比较滞后,公共服务载体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功能还很不完善。三是从企业的创新产出看。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知识产权创造等方面能力不够强,在行业中具有“话语权”与“分工权”的企业不多,特别是基础软件、核心芯片、数控系统、尖端装备等生产技术和主要设备基本上依赖外进。四是从人才资源的配置上看。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科技创业型人才数量偏少,企业吸引人才能力不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坚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区企业必须坚持走科技创新驱动之路,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发展的支撑力和竞争力。
1.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整合社会技术资源与企业技术资源,通过成熟技术的自主集成,获得集成技术的创新,也可以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鼓励企业开发具有高度技术关联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鼓励企业采用专场对接、定向挂钩、联合攻关、合作互动等形式,建设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形成自身特色的技术优势。完善和落实政府奖励扶持政策,大力营造鼓励引导创新与转化氛围。首先,要落实好现有的科技奖励扶持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出台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大张旗鼓的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和乐于创新。其次,要新建立和完善鼓励引导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要适度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议设立大安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配套基金,从而推进我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
2.尽快形成投入机制。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确保“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吸引民间资本入股的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壮大风险资本规模,拓宽技术创新的投入渠道,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有重点地选择、支持一批体现大安产业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初期的技术创新。还要积极帮助企业推进银企合作,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技术创新。
3.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实施“专利扫零行动”和“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加快推进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计平台、检测平台、信息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倡导企业依托主导产品走创新支撑之路,鼓励企业对自主创新产品向贸易目标国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加大培育自主品牌的力度,形成一批体现大安特色、行业先进、服务领先的品牌集群,创建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爆发力。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订修订,使更多企业在行业中赢得“话语权”与“分工权”。尽快培育一批既有专利技术支撑,能引领制订行业或国家标准,又有自主品牌的“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型企业。
4.着力引进创新人才。要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落脚点还要靠人才作支撑,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当前,我们要抓住大安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立足“大安融入川南和成渝发展,建成自贡经济增长的重要极点、川南的特色产业区”的总体定位,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做好科技人才引进,抓好科技人才培养,改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首先,要用好的政策环境招揽引进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要出硬措施,把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吸引到大安来创业,把先进技术、专利成果招引到大安来转化。其次, 要用好的项目环境吸引人才。要想人才发挥作用,必须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好项目,让科技人才成就事业,实现宏伟抱负,得到社会认同。对于成果突出和企业急需的人才,要给予特殊的政策,使他们得到的报酬与创造的价值相称。再次,要用好的服务环境凝聚人才。各级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人文关怀,建立领导联系科技人才制度、科技人才恳谈制度、科技人才联谊制度等多种方式,建立一个信息、意见、建议畅通和关系和谐良好环境。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培养一支与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